勞動法中關于婚假的規定
一、勞動法婚假的規定,婚假的規定
《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規定中,刪除了對晚婚晚育夫妻、獨生子女父母進行獎勵的規定,即不再延長晚婚晚育的婚假、生育假。草案出臺前,新婚夫妻享受的婚假時間如下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根據當地《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可享受晚婚假10-30天不等(含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的請假時間是連續不間斷的假期,包含雙休日的時間。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二、國家規定婚假是怎樣的?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什么
1《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決定取消了晚婚假,增加了婚假15天,女方延長生育假60天,加上國家已有的規定,云南婚假共計18天,生育假則為158天,男方也給予30天護理假。
2云南省婚假規定 2017年還增加了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生育假、護理假獎勵規定,明確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登記結婚的,在國家規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15天。
三、勞動法婚假規定,勞動法關于婚假是怎么規定的?婚假多少天
根據《民法典》以及《計劃生育條例》的規定,依法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2015年12月2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刪除了對晚婚晚育夫妻、獨生子女父母進行獎勵的規定,晚婚不再享受晚婚假。
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不再享受晚婚假獎勵,只有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
四、國家婚假多少天,具體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律師解答
國家婚假原則上是三天。
法律上規定,目前國家法定的婚假天數為三天,而且大部分省已經取消了原有的晚婚假。
婚假主要是員工結婚可依法享受的假期。
婚假是用人單位給予的假期,并且在休假期間用人單位需要如數的支付其相應的工資。
根據《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職工請婚喪假和路程假問題的通知》第一條規定,職工本人結婚或職工的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本單位行政領導批準,酌情給予一至三天的婚喪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法律依據
《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職工請婚喪假和路程假問題的通知》第一條
職工本人結婚或職工的直系親屬(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由本單位行政領導批準,酌情給予一至三天的婚喪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二十五條
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溫馨提示】如您正遇到法律難題不知道怎么解決?或者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律師,請點擊咨詢按鈕,可以根據你的大概情況為匹配到最合適的本地專業律師。
引用法規
[1]《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職工請婚喪假和路程假問題的通知》 第一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二十五條
[1]《國家勞動總局、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職工請婚喪假和路程假問題的通知》 第一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二十五條
五、國家規定二婚婚假是多少天??
國家規定二婚假多少天請參考如下回答國家關于婚假的規定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不再享受晚婚假獎勵,只有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
六、國家規定婚假幾天?
您好,針對您的國家規定婚假幾天,婚假幾天問題解答如下國家關于婚假的規定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不再享受晚婚假獎勵,只有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婚假和路程假期間的工資待遇以上是國家規定婚假幾天的回答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1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