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拐賣兒童罪,拐賣未成年人罪如何量刑
一、拐賣兒童罪的認定和量刑
拐賣兒童罪,是指用蒙騙、利誘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行為。拐賣兒童罪從下方面認定
1.客體要件,拐騙兒童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家庭關系和兒童的合法權益。拐騙的對象是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
2.客觀要件,拐騙兒童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采用蒙騙、利誘或者其他方法,使兒童脫離自己的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行為。
3.主體要件拐騙兒童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
4.主觀故意,拐騙兒童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根據刑法規定,拐賣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法定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四十條,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二百四十條
二、如何認定拐賣兒童罪?
拐賣兒童罪,是指用蒙騙、利誘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行為。拐賣兒童罪從下方面認定
1.客體要件,拐騙兒童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家庭關系和兒童的合法權益。拐騙的對象是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
2.客觀要件,拐騙兒童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采用蒙騙、利誘或者其他方法,使兒童脫離自己的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行為。
3.主體要件拐騙兒童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
4.主觀故意,拐騙兒童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
根據刑法規定,拐賣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法定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四十條,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二百四十條
三、現行刑法對不解救被拐賣兒童罪的既遂量刑是如何規定的?
對犯不解救被拐賣兒童罪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不解救被拐賣兒童罪,是指對被拐賣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接到被拐賣兒童及其家屬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舉報,而對被拐賣兒童不進行解救,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四百一十六條第一款,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負有解救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接到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及其家屬的解救要求;
或者接到其他人的舉報,而對被拐賣、綁架的婦女、兒童不進行解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四百一十六條
四、拐賣兒童罪的量刑
對于拐賣兒童在量刑上需要根據具體的犯罪情節才能確定,對于不同的犯罪行為在法律上的量刑是不一樣的。拐賣一個兒童根據具體的犯罪情節會處于不同的判行,有期,無期或者是死刑。【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四十條,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二百四十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38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