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什么意思?
一、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以危險方式危害公共
你好,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在于兩點(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既然屬于危害公共安全罪,在認定這種犯罪時,就必須嚴格掌握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定要件,不能盲目擴大解釋,也不能任意縮小其范圍,混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導致定罪不準,量刑不當。 (二)區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以及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界限。區別兩者的標準是看使用危險方法實施犯罪,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犯罪分子使用的危險方法,殺人、傷人或毀壞公私財物,其行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其行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應當依照本法第232條、234條、275條的規定,分別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毀壞財物罪論處。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處罰有哪些規定?
我國刑法確立了科學嚴密的犯罪體系和刑罰體系。在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方式上,需要區別對待,根據具體情況,適用輕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更好地維護公共安全。另外,按照法律中的規定,只要是已滿16周歲,并且同時就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那么就是可以認定構成此罪的。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以及量刑標準
關于“如何認定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標準”的相關解答如下您好!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何認定的標準解答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個概括性罪名,是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并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主觀表現為故意。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該罪屬于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構成該罪。因此,刑法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對相關情況的處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詢律師來進行界定。
四、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關于“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相關解答如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個概括性罪名,是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并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主觀表現為故意。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該罪屬于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構成該罪。因此,刑法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有需要可以通過我們聽律網網委托您所在地區的律師來幫助您。
五、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重罪嗎?
一、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重罪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重罪,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嚴重。《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條件是什么?1、本罪的危險方法是該罪名客觀方面的概括性表述,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方法,而是指與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方法以外的某一類危險方法的總稱。
2、本罪的危險方法是指其與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等危險方法一樣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性質,即同質性。現實中危險方法的表現形式多樣,但其目的性確有不同。有的雖然表現形式相同,其目的性也會不同,如同樣是用機動車撞人,有的是對特定的人員實施的,有的是對不特定人員實施的,二者在刑法中的罪名往往是不同的。
3、本罪的危險方法是指其具有社會危害性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顯著特征之一。現實中危險方法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危險方法都具有社會危害性。如科學實驗的行為具有危險性但并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實踐中應當把危害性與危險性相區別。
4、本罪的危險方法是指與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等一樣具有相當性的危險方法。所謂的相當性是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相當。對于未達到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程度的危險方法不能構成本罪。如在封閉空間私拉電網的行為與開放空間私拉電網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判斷是否屬于本罪中的危險方法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通過危險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已經嚴重侵犯社會公共安全而危險的方法實際上是比較多的,包括有放火爆炸或者是投放危險物質這種方法。所以一旦存在這樣的一種行為,即使是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也是需要按照刑事法律當中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重罪嗎?
一、犯了民事枉法裁判罪既遂一般怎么判?犯了民事枉法裁判罪既遂一般判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限為司法工作人員,即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刑法》第九十四條本法所稱司法工作人員,是指有偵查、檢察、審判、監管職責的工作人員。第三百九十九條在民事、行政的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
1、本罪的主體要件為司法工作人員;
2、主觀要件是出于故意;
3、客體要件是國家審判機關的正常活動;
4、客觀要件即在民事審判活動中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行為。三、民事枉法裁判罪的存在范圍有哪些?
1、民事枉法裁判只能發生在民事審判活動中,它是與發生在行政的審判活動中的行政枉法裁判罪相并列的。
2、民事枉法裁判罪只能發生在“民事審判活動中”,而沒有表述為“民事訴訟活動”中,但是該罪可以發生在民事案件的立案活動和執行活動中。
3、在人民法院主持的民事調解過程中,不存在民事枉法裁判罪問題。
4、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審判活動中也存在民事枉法裁判罪。
5、在檢察機關的民事抗訴活動中不存在民事枉法裁判罪。人民檢察院對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有權實行法律監督,對于符合民事訴訟法第 185條規定的、確有錯誤的生效裁判,檢察機關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犯了民事枉法裁判罪的一般是判處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但情節嚴重的還會從重處罰。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構成要件包括了主觀要件(主觀故意)、客體要件(違反了正常的司法宣判)和主體要件(司法工作人員)等。民事枉法裁判罪一般是發生在民事審判活動中。在民事訴訟活動當中存在枉法裁判這樣的一種情況,必然是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的,這主要指的就是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從事民事訴訟活動當中有違背公平原則,導致枉法裁判這種情況,所以需要按照《刑法》第399條當中的規定對此判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一百一十四條
[1]《刑法》 第九十四條
[2]《刑法》 第三百九十九條
[1]《刑法》 第399條
六、犯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怎么處罰,具體的規定是什么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需要根據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所造成的實際后果、給公共安全造成的損害等因素綜合確定,一般情況下,可以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是犯罪行為十分惡劣的,此時可以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七、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怎么處罰
您好!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二】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以上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怎么處理的法律條款希望對你有幫助。
八、危險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什么?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并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是一個獨立的罪名,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各種不常見的危險方法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同一類型的犯罪,同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其具體的犯罪方式也多種多樣。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犯罪者還會變換新的犯罪方法,出現新的犯罪形式。法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所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方法一一列舉出來。法律在明確列舉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等四種常見的危險方法的同時,對其他不常見的危險方法作一概括性的定義,這樣有利于運用法律武器同各種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作斗爭,保衛社會公共安全。
九、如何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是故意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險物質以外的并與之相當的危險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該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主觀表現為故意。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同的是,該罪屬于行為犯,無論是否造成嚴重后果,只要實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都能構成該罪。因此,刑法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上述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怎么處罰的解答如果您還想了解其他法律問題,聽律網網還提供了專業的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再次進行法律咨詢。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69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