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駕的處罰標準是怎樣的?
一、酒駕的處罰標準是怎樣的,酒駕的處罰標準是怎樣
您好!教師醉酒駕駛與其他公民醉酒駕駛按照同樣的標準處罰。醉酒駕駛機動車輛處罰標準醉駕處罰吊銷駕照,5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經過判決后處以拘役,并處罰金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輛,吊銷駕照,10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終生不得駕駛營運車輛,經過判決后處以拘役,并處罰金。為了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出行是要約束自己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遵守交通規則文明駕駛。您好,以上是我對教師酒駕的處罰標準是怎樣的回答。
二、醉駕處罰標準是怎么樣的,酒駕處罰標準是怎樣
新交規加大了對飲酒和醉酒駕駛的處罰,但新交規實施后,依然還有很多人懷著僥幸的心理進行酒后駕駛,那酒后駕駛的處罰標準是怎樣的呢2013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通知。一、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 飲酒駕駛 飲酒駕駛機動車輛,罰款1000元2000元、記12分并暫扣駕照6個月飲酒駕駛營運機動車,罰款5000元,記12分,處以15日以下拘留,并且5年內不得重新獲得駕照。 醉酒駕駛 醉酒駕駛機動車輛,吊銷駕照,5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經過判決后處以拘役,并處罰金醉酒駕駛營運機動車輛,吊銷駕照,10年內不得重新獲取駕照,終生不得駕駛營運車輛,經過判決后處以拘役,并處罰金。
三、酒駕酒駕處罰標準2023,酒駕醉駕怎樣處罰
酒后駕駛包括飲酒后駕駛和醉酒后駕駛,也就是常說的酒駕和醉駕,關鍵區分點就是體內酒精含量不同。對應的處罰,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酒駕處罰主要是指飲酒后駕駛,但尚未達到醉駕的程度,一般是給予交通行政處罰。1、酒后駕駛,暫扣6個月駕駛證,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此前曾因酒駕被處罰,再次酒后駕駛的,處10日以下拘留,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駕駛證。
2、酒后駕駛營運車輛,處15日拘留,并處5000元罰款,吊銷駕駛證,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3、酒后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二、醉駕處罰主要是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具體處罰分為了交通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兩方面。
1、交通行政處罰
1、醉酒駕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2、醉酒駕駛營運車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重新取得駕駛證后,不得駕駛營運車輛。
3、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2、刑事處罰醉駕構成《刑法》規定的危險駕駛罪的會受到刑事處罰。按照規定一般是對行為人處1-6個月拘役,同時并處罰金。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后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飲酒后駕駛營運機動車的,處十五日拘留,并處五千元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飲酒后或者醉酒駕駛機動車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
四、酒駕怎么判罰,酒駕處罰標準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酒駕怎么判罰,酒駕處罰標準”的解答如下酒駕的處罰規定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 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6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后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10日以下拘留,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這就是酒駕處罰標準了。
引用法規
[1]《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
五、醉駕的處罰標準是多少,酒駕處罰標準
醉駕酒駕處罰的標準有以下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因飲酒后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引用法規
[1]《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