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稅漏稅罰款怎么交?不交罰款怎么辦?
一、偷稅漏稅的罰款怎么交?不交罰款,怎么辦
二、逃稅罪的構成要件客體要件逃稅罪的客體是指逃稅行為侵犯了我國的稅收征收管理秩序。客觀要件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行為。主體要件本罪的犯罪主體包括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主觀要件本罪的主觀要件是故意和過失。進行虛假納稅申報行為是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的。不進行納稅申報一般也是故意的行為,有時也存在過失的可能,對于確因疏忽而沒有納稅申報,屬于漏稅,依法補繳即可,其行為不構成犯罪。因此,逃稅罪的的主觀要件一般是故意。偷稅漏稅罰款如果繳不上,那么到了截止的期限,相關人員還是會被按照當初審判的結果執行,刑事處罰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涉案人員在被要求補繳罰款,如果他們的態度有著問題,那么可能會面臨著更重的處罰結果,一般偷稅漏稅的處罰會非常嚴重。
二、企業偷稅漏稅是否處罰會計,應該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
企業偷稅漏稅,如果會計有參與其中的,應當處罰會計。構成逃稅罪的,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
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
三、偷稅漏稅的處罰方式,如何進行處理
法律分析
偷稅漏稅應當處以罰款,如果構成犯罪的有可能處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偷稅漏稅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
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
四、逃稅偷稅漏稅的管理條例有哪些處罰規定?
對當事人罰款或者加收滯納金,或者吊銷營業執照等等。如果當事人是存在著偷稅漏稅等等違反稅收有關規定的行為,那么通常面臨著罰款,罰款通常是在兩千元以下,但如果是情節嚴重造成了經濟損失通常是在2000~1萬元的罰款。
五、如何處理偷稅漏稅,如何處罰,有哪些相關規定偷稅、漏稅和稅務處理
偷稅《征管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漏稅只有因為稅務機關的過失而使納稅人少繳稅款才叫漏稅。
引用法規
[1]《征管法》 第六十三條
六、個人應該怎樣偷稅漏稅,應該受到什么樣的處罰?
偷稅漏稅罪這是一個俗稱的罪名,應該講我國現行刑法沒有規定此罪名。我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規定了偷稅罪,第二百零三條規定了逃避追繳欠稅罪。
《刑法》第二百零三條規定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
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如果對相關情況的處理不清楚的,可以咨詢律師來進行界定。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二百零一條
[2]《刑法》 第二百零三條
[1]《刑法》 第二百零三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39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