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專利無效的程序有哪些,有沒有法律依據?
一、申請專利無效的程序怎么走,有沒有法律依據
律師解答申請專利無效的程序如下
1無效程序的啟動。
2無效宣告請求的審查。
3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的作出。
4后續的司法救濟程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自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認為該專利權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關規定的,能夠請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宣告該專利權無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五條
自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認為該專利權的授予不符合本法有關規定的,可以請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宣告該專利權無效。
【溫馨提示】如您正遇到法律難題不知道怎么解決?或者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律師,請點擊咨詢按鈕,可以根據你的大概情況為匹配到最合適的本地專業律師。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四十五條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第四十五條
二、申請專利無效有哪些程序
專利權被授予后,如認為不符合法律規定,任何人和單位均可依專利復審程序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該專利無效,申請專利無效的具體流程如下1、申請時間
自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公告授予專利權之日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都可以請求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該專利權無效。
2、適用情形
無效宣告請求的理由,是指被授予專利的發明創造不符合專利法第二條、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第四款、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三十三條或者本細則第二十條第二款、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或者屬于專利法第五條、第二十五條的規定,或者依照專利法第九條規定不能取得專利權。
3、申請文件
應當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交專利權無效宣告請求書和必要的證據一式兩份。無效宣告請求書應當結合提交的所有證據,具體說明無效宣告請求的理由,并指明每項理由所依據的證據。
4、補充證據時間
在專利復審委員會受理無效宣告請求后,請求人可以在提出無效宣告請求之日起1個月內增加理由或者補充證據。逾期增加理由或者補充證據的,專利復審委員會可以不予考慮。
三、專利申請的程序有什么?
一、專利申請的程序主要是1、專利申請文件的準備和提交。
1、專利文件申請的準備。根據專利法規定,申請專利應當提交專利請求書、說明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等文件,不同類型的專利所需要的材料不同。
2、專利申請文件的提交和受理。申請入應當將申請文件提交給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受理處或專利局下轄的各地方代辦處。
2、專利申請審核程序。
1、初審。專利申請的各項文件符合格式要求且按照規定繳納了申請費,則自動進入初審階段。初審程序主要對申請是否存在明顯實質性缺陷進行審查。
2、公布。發明專利申請從發出“初審合格通知書”起就進入等待公布階段。申請人請求提前公布的。則申請立即進入公布準備程序。大約3個月后,在專利公報上公布。
3、實質審查。發明專利申請公布以后,如果申請人提出實質審查請求并已繳納了實質審查費,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將發出進入實審程序通知書,申請同時進入實審程序。
3、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初步審查,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未發現駁回理由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發出“授權通知書”和“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
二、專利收費標準(國內部分)國家知識產權局收取的專利收費標準(國內部分)按專利收費標準國內部分規定執行。對經濟困難的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人的專利收費減繳按照專利收費減繳辦法有關規定執行。
三、法律依據
《專利法》第二十六條 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說明書及其和權利要求書等文件。請求書應當寫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名稱,發明人的姓名,申請人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以及其他事項。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應當簡要說明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要點。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依賴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申請人應當在專利申請文件中說明該遺傳資源的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申請人無法說明原始來源的,應當陳述理由。
第二十七條 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應當提交請求書、該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以及對該外觀設計的簡要說明等文件。申請人提交的有關圖片或者照片應當清楚地顯示要求專利保護的產品的外觀設計。
第二十八條 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專利申請文件之日為申請日。如果申請文件是郵寄的,以寄出的郵戳日為申請日。
第四十三條 專利權人應當自被授予專利權的當年開始繳納年費。
引用法規
[1]《專利法》 第二十六條
[2]《專利法》 第二十七條
[3]《專利法》 第二十八條
[4]《專利法》 第四十三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3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