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小贏易貸
一、以前有網貸逾期,信用卡逾期,現在還可以貸款嗎
不可以的信用卡逾期嚴重的后果
1、產生逾期利息和滯納金;
2、不良的征信記錄;
3、銀行將會催收,可能面臨刑事問題。
信用卡逾期解決方案
1、如果持卡人忘記還款,發現逾期后,一定要盡快還款,最好全額還款。給銀行信用卡中心打電話,聲明非惡意欠款。逾期時間短的話,銀行可能不計不良記錄;
2、信用卡逾期由于失業、疾病等原因無力償還時,在還款期之前,持卡人應主動和銀行信用卡中心取得聯系,說明自己的經濟狀況,聲明自己非惡意欠款,申請延期還款或者分期還款;
3、持卡人主動申請延期還款,銀行往往會同意延期,銀行與持卡人商定雙方能接受的還款計劃。這樣銀行不會記不良記錄,但是申請延期后一定要按時還款;
二、網貸,信用卡套現20萬賭博,現在信用卡剛逾期,去自首信用卡詐騙公安會立案嗎
一、信用卡詐騙20萬如何判刑依據刑法的規定,詐騙20萬屬于數額特別巨大的情形,犯罪犯罪分子要按刑法的規定進行判刑,一般會處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我國《刑法》第19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廢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惡意透支的。前款所稱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盜竊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并且經發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定的“惡意透支”。二、信用卡詐騙罪行為表現包括哪些
1、使用偽造的信用卡所謂偽造的信用卡,是指模仿信用卡的質地、模式、版塊、圖樣以及磁條密碼等制造出來的信用卡。所謂使用,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利用偽造的信用卡,騙取他人財物的行為。包括用偽造的信用卡購買商品、支取現金,以及用偽造的信用卡接受各種服務等。
2、使用作廢的信用卡作廢的信用卡,是指根據法律和有關規定不能繼續使用的過期的信用卡、無效的信用卡、被依法宣布作廢的信用卡和持卡人在信用卡的有效期內中途停止使用,并將其交回發卡銀行的信用卡,以及因掛失而失效的信用卡。此外,使用作廢的信用卡還包括使用涂改卡。所謂涂改卡是指被涂改過卡號的無效信用卡。這些信用卡本身因掛失或取消而被列入止付名單,但卡上某一個號碼被壓平后再壓上另一個新號碼用于逃避黑名單的檢索。因此,涂改卡也是偽卡的一個種類。
3、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冒用是指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義使用持卡人的信用卡而騙取財物的行為。根據我國有關信用卡的規定,信用卡均限于合法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轉借或轉讓,這也是各國普遍遵循的一項原則。但是,如果信用卡與身份證合放在一起而同時丟失,則可能給拾得者或竊得者創造冒用的機會。
三、如何預防信用卡詐騙1查看你的消費記錄定期查看信用卡消費記錄。如果有你不知道的消費,可能是被綁定了某種定期業務,也可能是遇到了違法犯罪行為,如果你不認可這筆消費,應及時和辦卡銀行取得聯系,同工作人員說明詳細情況,避免造成更大損失。2密碼保護你的電話如果你經常通過電話進行銀行賬戶操作,那么這種做法很容易讓你的銀行賬戶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要保證你的手機和電腦設置密碼保護或指紋識別保護,這樣賬戶信息才不會輕易被騙子獲取。3不同的密碼不要將電子郵箱、微博賬戶或其他賬戶密碼跟你的銀行賬戶密碼一樣,避免在社交媒體網站上發布大量信息能成為密碼線索的信息,保證財務賬戶不要跟社交媒體賬戶使用相同的密碼。4安裝安全防護軟件如果你的電腦上沒有安全防護軟件,訪問一個惡意網站會讓不法分子輕易竊取你的銀行賬戶和信用卡密碼,即使你用手機訪問金融網站,手機也要安裝安全防護軟件。5小心釣魚網站不要點擊來歷不明的鏈接,也不要通過郵件或社交網站收到的鏈接來進行登錄。如果認為該鏈接是合法的,可到相關網站進行登錄。如果鏈接試圖轉入惡意網站,安全軟件會在你進入該網站前提示你,不要不顧該警告而被騙。
引用法規
[1]《刑法》 第196條
[2]《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條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6條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196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325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