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逾期在哪些網貸可以貸款 知乎
一、以前有網貸逾期,信用卡逾期,現在還可以貸款嗎
不可以的信用卡逾期嚴重的后果
1、產生逾期利息和滯納金;
2、不良的征信記錄;
3、銀行將會催收,可能面臨刑事問題。
信用卡逾期解決方案
1、如果持卡人忘記還款,發現逾期后,一定要盡快還款,最好全額還款。給銀行信用卡中心打電話,聲明非惡意欠款。逾期時間短的話,銀行可能不計不良記錄;
2、信用卡逾期由于失業、疾病等原因無力償還時,在還款期之前,持卡人應主動和銀行信用卡中心取得聯系,說明自己的經濟狀況,聲明自己非惡意欠款,申請延期還款或者分期還款;
3、持卡人主動申請延期還款,銀行往往會同意延期,銀行與持卡人商定雙方能接受的還款計劃。這樣銀行不會記不良記錄,但是申請延期后一定要按時還款;
二、申請太多網貸,借貸過一次小額貸款,沒有逾期,可以辦信用卡申請貸款嗎
如果征信良好應該是可以的,具體情況需要看借款方要求。在我國民間借貸10萬元,一年給2.4萬元到3.6萬元,都是合法的。
1、民間借貸月利率不超過2%(10萬月最高利息為2000元),即為合法利息,受法律保護。
2、民間借貸月利率在2%至3%的利息(年利率在24%至36%的部分),借款人自愿給付的,也是合法利息,受法律保護。
3、《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第二十六條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在自己無力承擔的情況下,先確定一個還款順序。首先要做的就是查詢自己的征信報告。先還上征信的平臺、后還不上征信的。個別影響力比較大的,不上征信的,也應先還,如支付寶的借貸產品。
2、應及時停止網上借款行為,不要想著以貸養貸,這樣只會讓負債越來越大。我們的目的是清除債務,而不是永遠讓自己處于負債之中,以貸養貸只會加劇自己的負擔,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坑”。
3、對于年利率超過36%的平臺,可以跟對方商量,超過36%的部分不符合國家規定,屬于高利貸行為,自己只還36%利息和本金。很多平臺利息加上各種服務費,可以達到年利率80%、
90%,都是不合法的操作。基本上如果平臺還想拿回本金,可回旋的余地很大。
4、如果自己逾期,到了對方催收階段,也應保持手機信號通暢,不建議故意關機、不接電話。應積極應對,說明自己的經濟情況,不理不睬的處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故意逾期”。遇到這種情況,個人壓力是非常巨大的,但還是要積極面對這個問題,只要自己是個健全的人,都會產生勞動價值,嘗試著尋求家人、朋友的幫助,慢慢還清網貸。
引用法規
[1]《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 第二十六條
三、我有網貸但是沒有一個逾期能在信用社貸款嗎
可以
“可以的有網貸沒有逾期,可以申請農村信用社無利息貸款的,符合條件信用社審核通過就行了。申請農村信用社無利息貸款要求是很高的,包括貸款對象是農業產業化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他帶動貧困戶脫貧的相關企業或者創業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申報種植、養殖或從事經營加工等致富項目等,需要信用社審核通過?!?/p>
四、我的信用卡有逾期記錄,房貸能貸款嗎
如果只是一次兩次的逾期,其實不用太過擔心的,銀行還是會綜合你的還款能力情況來決定是否給你發放房貸的,另外如果能提供非惡意逾期證明的話,申請房貸的幾率又會大大提高的。通常銀行房貸,對信用記錄的要求規定如下1、兩年內連續3次或累計6次的信用卡逾期通常而言,銀行在審批房貸時會參考個人近2年的逾期次數,一般情況下若夫妻一方兩年內連續三次逾期還款,或累計六次逾期還款將不能獲得貸款。連續三次逾期還款的含義是,比如一筆資金還款期限是一個月,連續三個月未還;而累計六次是指,逾期一次,還了,又發生了逾期,如此發生六次。
2、還有部分銀行,金額不大(一般為500元以下)的話去開非惡意逾期證明,提高首付,或者銀行需要你存幾萬塊錢,給銀行拿一個定期存款的存單證明,之后就可以申請房貸了
3、僅有一兩次信用卡逾期此種銀行一般不會拒貸,但是有可能會適當提高
五、網貸逾期能辦理銀行卡嗎?網貸逾期能辦理銀行卡嗎
看具體情況定,主要看所欠網貸是否上征信。有的網貸是不上征信的,不會影響信用,也就能辦理銀行卡,有的網貸會影響征信,就不能辦銀行卡。《貸款通則》第七十一條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貸款人對其部分或全部貸款加收利息;情節特別嚴重的,由貸款人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不按借款合同規定用途使用貸款的。用貸款進行股本權益性投資的。用貸款在有價證券、期貨等方面從事投機經營的。
引用法規
[1]《貸款通則》 第七十一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304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