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未給員工買工傷保險,發生工傷如何處理?
一、公司沒給員工買工傷保險,發生了工傷如何辦
沒買工傷保險的情況下受工傷,工傷職工可以先向勞動部門申請工傷認定,如可能構成傷殘的,再申請勞動能力鑒定。最后根據具體的情況,要求公司賠償各項費用。
主要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法律依據】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62條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引用法規
[1]《工傷保險條例》 第62條
二、單位如何給員工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怎么報
工傷保險是通過社會統籌的辦法,由用人單位繳納,在勞動者遭遇工傷時給予補助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今,每個企業都要給員工購買工傷保險,避免意外的發生。那么,單位如何給員工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怎么報?工傷保險多久才生效?吉林常春律師事務所曲彥寶律師解析。單位如何給員工買工傷保險?(一)單位新參保前置要件提供營業執照或其他核準執照或成立證件、組織機構統一代碼證書及復印件、本單位人員基礎檔案等證件和資料、在職人員的勞動合同或用人證明。
(二)單位新參保程序
1、填寫《參加工傷保險登記表》一式兩份,蓋單位章。
2
三、公司單位給員工購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怎么報銷
您好,針對您的公司單位給員工購買工傷保險,工傷保險怎么報銷問題解答如下你好!不可以,協商不成向社保局投訴。國家統籌的社會保險一共是5險,工傷險是其中之一,現在針對社會保險的要求是根據你個人實際情況來確定的,如果你是非農業戶口,如果參加工作了,你所在的單位必須為你繳納5險,也就是說所有保險必須都得為你繳納。如果你是非農業戶口,但是沒有單位,屬于失業人員,自行繳納保險的話,那么你只能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如果符合國家相關扶持規定,可以進行減免,但是不能辦理工傷保險。如果你是農業戶口,如果到單位就職,那么單位可以為你繳納5險,也可以為你繳納農民工2險(包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交納5險或者繳納2險都可以,單位都不違法,所以怎么交要看單位人事部門怎么處理。如果你是農業戶口,只在家種地的,那么可以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也無法辦理工傷保險,也就是說,只有你參加工作的情況下,由單位為你繳納工傷保險,且工傷保險的繳費金額,全部由單位承擔,無需個人承擔。上述即為給員工購買工傷保險的,謝謝采納!以上回答沒解決問題您的問題,可以到聽律網網咨詢。
四、單位給員工買工傷保險,怎么辦?
用人單位給職工購買工傷保險,職工最擔心的是單位沒交夠工傷保險費,那么在發生工傷事故的時候工傷職工要怎么辦呢?是由工傷保險基金賠償自己的損失呢,還是由單位承擔自己的醫療費等費用?詳細請閱讀下文。一、單位未足額交工傷保險費怎么辦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后,工傷保險基金將承擔以下費用1、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十級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按傷殘等級支付6-24個月本人工資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2、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退出工作崗位,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按月支付標準為本人工資75%—
90%的傷殘津貼;
3、已經評定傷殘等級并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0%—
50%的生活護理費;
4、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按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同時,《工傷保險條例》還規定“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由此可見如若單位未足額繳納工傷保險費,則由單位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二、工傷保險費可減免嗎工傷保險費不得減兔,由用人單位出現相關情形的,可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緩繳。緩繳期滿仍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新發生的工傷職工,其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支付;超過緩繳期限6個月仍不繳納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停止支付該單位老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按規定如數補繳工傷保險費后,新發生的工傷職工繼續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從單位重新繳費的次月起開始支付,并如數補發該單位老工傷職工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單位給職工購買的工傷保險是有最低檔的購買數額的,要是單位沒有交夠工傷保險費,則等同于單位沒有為職工購買工傷保險,單位未給員工申報工傷保險這個時候根據職工工傷傷殘等級,最后確定的賠償費用全部由單位承擔。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咨詢聽律網網相關律師,根據你的實際情況,為你解決問題。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2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