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債務還不起怎么辦?夫妻共同負債如何處理?
一、夫妻共同債務還不起怎么辦,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處理
一、離婚時夫妻共同債務如何處理?1、夫妻雙方實行約定財產制的,生存一方在履行了連帶清償責任后,可以在約定財產的范圍內行使追償權。
2、夫妻雙方實行法定財產制的,應當首先用共同財產清償。具體清償順序如下
1、雙方的共同財產足以清償共同債務的,以共同財產來清償共同債務,剩余財產在雙方之間平等分配。
2、共同財產不足以清償共同債務的,由雙方協(xié)議清償,如協(xié)議不成,由法院進行判決。
3、不存在共同財產的情況下,債務由雙方協(xié)議清償,如協(xié)議不成,仍由法院進行判決。
3、如果夫或妻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應當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二、夫妻共同債務的類型有哪些?
1、婚前一方借款購置的財產已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為購置這些財產所負的債務;
2、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3、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或者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經營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負的債務;
4、夫妻一方或者雙方治病以及為負有法定義務的人治病所負的債務;
5、因撫養(yǎng)子女所負的債務;
6、因贍養(yǎng)負有贍養(yǎng)義務的老人所負的債務;
7、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
8、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
9、夫妻協(xié)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
10、其他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債務。
二、夫妻共同債務,一方不還怎么辦
夫妻一方不承認債務為共同債務的,另一方可以舉證證明債務是為家庭生活所欠的,如找證人證明、債務用于子女教育支出、從事共同生產、經營活動支出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一條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第二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三條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引用法規(guī)
[1]《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
三、不知情夫妻共同債務也要償還嗎,法律上如何認定
律師解答不知情夫妻共同債務的是否需要償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夫妻共同債務的舉證,如果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的,不屬于夫妻共同的債務,如賭博的支出、贈與、請客實施行為支出的銀行流水,可以向法院進行舉證。對于夫妻共同的債務可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或者一方清償。
根據2021年實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
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但是,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溫馨提示】當前回復為大多數情況的參考答案,若未能解決您的法律問題, 建議直接咨詢律師,
5分鐘快速響應,問題解決率更高。
引用法規(guī)
[1]《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四條
[1]《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四條
四、夫妻共同債務還不上要怎么處理
暫時無力償還債務,可以與債權人協(xié)商分期還款,延期還款或者減免債務。如果對方不同意延期或者減免債務,要起訴債務人,那么在起訴后,需要積極應訴,爭取在法庭上達到分期還款或限期還款的目的。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zhí)行員執(zhí)行。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zhí)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
引用法規(guī)
[1]《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1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