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使用侵犯商標的產品是否構成侵權?
一、公司使用商標侵權的產品,是否構成侵權呢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使用侵犯他人專利權生產的產的行為構成了侵權,但是依法無需承擔賠償責任。此外,買賣合同需要雙方平等協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達成,專利人可阻止他人購買侵權產品但無權要求必須購買其自己生產的產品。《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制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后,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制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準備,并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制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合同法
第三條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第四條 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喝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第五條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引用法規
[1]《專利法》 第六十三條
[2]《專利法》 第三條
[3]《專利法》 第四條
[4]《專利法》 第五條
二、無效宣告不在同一類別上使用商標會構成侵權嗎,有沒有法律依據
無效宣告不在同一類別上使用商標是有構成侵權的可能性,對于無效宣告的商標是不可以再使用,一般商標會被無效宣告的情形有注冊商標有明顯瑕疵,或者是存在惡意注冊,再者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進行注冊。
三、使用商標進行宣傳是否構成侵權
構成侵權。如果商標已經注冊成功,拿到了商標注冊證。那么未經授權而使用的話肯定是屬于侵權的,可以要求停止使用,請工商機關行查處。或者到法院告侵權。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
(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
(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四)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法律依據
《商標法》第五十七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
(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
(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
(四)偽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
四、商標權侵權構成要件是什么,有沒有法律依據
專業分析商標侵權的具體構成要件一般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未經注冊商標權利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即構成侵權,這種構成要件簡單主要分解為
1、未經同意;
2、商品或服務相同;
3、商標相同。
第二種就是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構成侵權,構成要件分解為
1、未經注冊商標權利人許可;
2、商品或服務相同或類似;
3、商標相同或類似;
4、容易導致混淆。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七條
【溫馨提示】如您正遇到法律難題不知道怎么解決?或者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律師,請點擊咨詢按鈕,可以根據你的大概情況為匹配到最合適的本地專業律師。
引用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五十七條
五、商標權侵權的構成條件是什么?
專業分析1客觀上,在商業活動中擅自使用了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相近的商標或為擅自使用提供了條件
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侵權人擅自使用了他人注冊商標,即所謂的直接侵權;一是為擅自使用提供了條件,即間接侵權。
在實踐中,關于“使用”一詞的界定主要表現在
1)將商標直接使用于商品或者商品包裝,或者其提供的服務工具上;
2)將商標使用在商品或者服務的交易文書中(例如合同、發票等);
3)將商標使用在為商品銷售所做的廣告宣傳中或商業展覽活動中;
4)將商標使用在為生產、經營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場所上(例如營業地、辦公樓等);
5)將商標使用在對外物品上,如名片、請柬、禮品等
6)將商標使用在工作人員的服裝、器具、辦公用品上。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64645在線法律咨詢平臺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m.nutrition-ingredients.com/news/article/24374.html